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美國外交政策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開課學期
100-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政治學系  
授課教師
徐斯勤 
課號
PS4570 
課程識別碼
302E368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7,8(14:20~16:20) 
上課地點
社科26 
備註
本課程以英語授課。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5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乃以社會科學院政治系國際關係組三年級以上同學為主要對象所開授之選修課,學程為一個學期。本課程係以冷戰結束後的美國外交政策作為特定範圍,而非研究美國立國以來長期外交政策制定與演變的通論性課程。因此,本課程亦非按照傳統外交政策課程般涵蓋外交政策的各種決策模式、解釋性理論,以及不同分析層次的因素。本課程的出發點,在於冷戰結束後的國際體系以及美國國內的政治經濟發展走向,與冷戰時期都有極大差距。在此種格局下,後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理念、目標、核心價值、政策工具、可用資源、限制條件等,與冷戰時期相較,既有延續性,也有相當程度的變化,因而有其獨立研究的必要。準此,本課程閱讀與講授內容的設計,將著重介紹冷戰結束後影響美國外交與安全政策的環境、理念、思潮,以及美國政府的實際作為。而主要目標,則是協助同學從知識層面上理解這些變化的脈絡,以及從實務層面上,掌握當前與美國有關的諸多國際政治議題上之政策背景。 

課程目標
(四) 講授主題與進度:
1. 導論(9/19)。
2. 冷戰時期的美國外交政策傳統(9/26)。
3. 後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面臨的環境,以及美國國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理念與目標(10/3,10/17):1–pp. 43-110, pp. 267-319。
4. 後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與安全戰略的國內辯論,以及老布希與柯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的實際演變(10/24, 10/31):2, 3, 4, 5。
5. 後冷戰時期全球化下美國對外經濟政策:6 (11/7, 11/14)。
6. 小布希總統時期的外交與安全政策:7, 8, 9–Chs. 2-3, 5-11 (11/21, 11/28)。
7. 後冷戰時期美國的東亞政策以及對中國政策:10–Chs. 1-5, 7; 11, 12 (12/5, 12/12, 12/19)。
8. 後冷戰時期美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政策(12/26, 1/2)。
9. 期末考 (1/9)。 
課程要求
課程要求:課堂參與(20%)、作業(30%)、期末考(5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1. Joseph S. Nye,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中譯本: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 台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2. Barry P. Posen and Andrew L. Ross, “Competing Visions for U.S. Grand Strateg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1, No. 3 (Winter 1996/97), pp. 5-53 (檔案下載).
3. George H. W. Bush,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0-1991.
4. William J. Clinton,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February, 1996) (檔案下載).
5. Samuel R. Berger, “A Foreign Policy for the Global Age,”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6 (November/December 2000), pp. 22-39 (檔案下載).
6. Robert Z. Lawrence, “Trade Policy: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in the 1990s,” in Jeffrey Frankel and Peter Orzsag (eds.), 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in the 1990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2).
7. Condoleezza Rice,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0) , pp. 45-62 (檔案下載).
8. George W. Bush,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February, 2002)(檔案下載).
9. Ivo H. Daalder and James M. Lindsay, America Unbound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3).
10. David M. Lampton,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中譯本,計秋楓譯,同床異夢 : 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11. Denny Roy, “The ‘China Threat’ Issue: Major Arguments,” Asian Survey, Vol. 36, No. 8 (August 1996), pp. 758-771(檔案下載).
12. David M. Lampton, “The Stealth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National Interest, No. 73 (Fall 2003), pp. 37-49(檔案下載)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